• 主页 > 恋爱技巧 > 恋爱攻略
  • 对视几秒是喜欢(从心理学角度判断对视)

    对视几秒是喜欢(从心理学角度判断对视)

   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

    在人群中,你跟某个异性四目相对,而在对视的那个瞬间,你感觉到周围的世界仿佛只剩下你们两个人。

    你眼中有他,他眼中映着你。

    这个瞬间,你似乎对他产生了心动的感觉,不自觉地紧张、激动,心跳加速。

   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:

    如果两个人对视时间低于1秒钟,说明没有好感;

    两个人对视超过2秒,会产生一定的好感;

    对视超过3秒,就有相互喜欢上对方的可能;

    如果能对视超过8秒,下一刻两个人就会确定关系。

    -01

    为什么跟异性对视,容易产生好感?

    1、对视后,成为朋友或恋人

    心理学家对此做过一个实验。

    他邀请了68个人来参与这个实验,其中34个单身男士,34个单身女士。

    然后,心理学家让这些人一男一女进行组合,开始不同的对视。

    在这场对视中,有些人对视一瞬间就停止;

    有些人对视超过10秒钟;

    还有一些人,对视超过了30秒。

    只有2对人,对视超过了1分钟。

    实验结果表明,那些对视超过10秒钟的人,在实验结束后往往成为了恋人或友谊坚固的朋友。

    而对视超过1分钟的人,则很快进入了婚姻。

    对视,的确会让我们内心产生一种魔力,忍不住想要跟对方多一些接触。

    正如莎士比亚说:

    “爱情使眼睛一沉一亮,爱人眼中的光能让鹰失明。”

    当我看向你的时候,如果你的眼睛里有光,我会更加靠近你。

    2、跟异性对视,会让我们心情愉悦?

  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,通过对视我们更容易跟异性产生好感。

    即使你们素不相识,初次见面。

    当我们跟异性产生对视行为的时候,大脑会分泌“苯乙胺”。

    苯乙胺是什么?

    是我们大脑里的奖励机制,一旦被触发,就会分泌这种物质。

    换句话说:

    与异性对视,苯乙胺分泌,进而调动了我们内心的情绪。

    四目相对,情窦初开,一切的情绪、感情、愉悦感,大脑给予我们的奖励,都在你们对视过程中发生。

    这个时候,爱上彼此并不难理解。

    为什么很多演员,会“因戏生情”?

    就是因为在拍戏过程中,他们需要不断跟对方对视,以此来进入角色的情绪。

    -02

    对视,还有哪些积极的意义?

    1、对视能唤醒我们内心被隐藏的感情

    与亲人对视,忍不住流泪。

    看过一个心理学案例。

    邀请一些志愿者以及其家人,共同参与这个名为“三分钟对视”的实验。

    跟爱人对视,跟子女对视,跟父母对视等等。

    结果发生了什么你知道吗?

    在这十多组参与的成员中,几乎没有对视超过1分钟的。

    因为还不到1分钟,他们就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,眼泪忍不住地流下来。

   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:

    一个女人,哭着对面前的丈夫说:“老公,你好久没有这么看我了,我想哭。”

    为什么跟亲人对视,容易哭泣?

    因为我们无法抑制内心的情绪,那些被我们藏在心中的情绪,都被唤醒了。

    悲伤,难过,失落,遗憾,愧疚,爱与挣扎。

    通过对视,这些情绪全都涌了出来。

    眼睛,是彼此的心。

    眼睛,审视对方的心。

    更神奇的是,越是亲密的人,通过对方的眼神我们就越能读懂更多信息;不需要解释,不需要字典。

    2、社交中对视更显真诚?

    在社交中,与对方交流的时候学会“看向对方的眼睛”,这个动作更容易让其对你产生好感。

    当你讲话时,也看向别人的眼睛,会让人更容易“信服”。

    当我们跟对方交流,却不被对方注视,我们就会产生一种“失落感”。

    心理学原理就是:情感联结中断或缺失。

    比如:

    我们沟通时,我习惯看向你的眼睛,我希望跟你建立情绪联结,表达我的尊重、在意或信任。

    但你却没有给我同样的联结,于是我单方面连接系统就中断了。

    这无异于一种失败的社交。

    心理学上讲,人们在社交中,仅有45%是靠语言,语调,语气传递信息;其余的55%,是靠彼此的表情和眼睛传递的。

    如果对方的表情不耐烦,眼神飘忽,你就会忽略对方说了什么。

    无论在异性相处,社交关系还是面试沟通中,我们的面部表情、眼睛,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

    眼神坚定的人,更容易得到信任,好感与亲近。

   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或环境中,“有效对视”,往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。

    比如:一见钟情,询问意见,面对HR。

    但有些对视,也会给你带来“无妄之灾”。

    比如:“你瞅啥?”“瞅你咋得”。

   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xnyytv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attlq.cn/lajq/57.html

    加载中~

    相关推荐

    加载中~